一
梅李,并沒有想象中成片的梅林與李樹,梅李,就是一個普通的江邊小鎮。
雖說與梅樹、李樹沒有關聯,但梅李的命名卻有些來歷。西漢時期,吳王為通過長江水道轉運鹽鐵,專門開鑿一條通江的河流,這就是鹽鐵塘。天寶元年,吳越王錢鏐為保證鹽鐵塘入江暢通,遣派部將梅世忠、李開山駐扎江邊,守護長江,此后,沿鹽鐵塘漸成市集,是為紀念兩位將軍對市集繁華的奉獻吧?世人以“梅”“李”二將姓氏名市。到北宋元豐年間,朝廷正式賜名“梅李”。
此后,梅李一路走來,其盛其勃都沒離開“市集”的繁華興衰。
市,古已有之。先秦時代就把商品交易地稱為“市”?!讹L俗通》里就說:“市,恃也。言交易而退,恃以不匱也。古者日中為市,致民而聚貨,以其所有者,易其所無者?!边@種“以有易無”的原始市場,就是當時農村的商品集散地,由于商業活動的頻繁,不斷興起新建的市,鹽鐵塘作為入江水道,在城鄉的要道上,免不了以人成集,以集而市。由此可見,梅李鎮誕生之初,就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就是鄉村向都市化方向轉變的產物。
不久前,我來到梅李鎮。從蘇州到常熟,再到梅李,一路行走,雖說江南已是越來越時尚,高架飛疊、高樓爭聳,然而鄉村的建筑依然能激起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夢!在鎮區,零星可見散發著歷史氣息的舊街老屋。那石灰斑駁的墻面、煙塵熏染的梁柱,尚能辨認出曾經的老店門面。沿街的店堂、舊時的門面、老式的布置,連同堆滿灰塵的舊器商品,使人恍然產生進了古時商號的聯想。
襟江帶海的鹽鐵塘,溝通長江,通達太湖,在鎮中與常滸河交叉,把梅李切割成四塊,仿佛悄悄暗示著梅李“以河成市”的歷史肌理。沿鹽鐵塘穿鎮而出,春天的梅李鎮顯得靜謐又清新。抽穗的麥田邊,斑鳩連續不斷地啼鳴,“咕咕咕咕”的叫聲好似是對路人的一種熱烈呼應,亦仿佛含有催促前行的意味。夜里下了一場雨,空氣中依舊氤氳著水汽。風很輕,仿佛還是濡濕的。雖不見梅樹和李樹,然而各種樹木已經不知不覺全部被厚嘟嘟的綠葉所覆蓋,越來越多、越來越深的綠替代了花的色彩。濃密的香樟樹清一色短發,利落潔凈;挺拔的銀杏,像青衿少年,扇形小葉飄灑俊朗。風吹過老榆,曾經的榆錢已經由嫩綠變成了淡黃色。樹叢里,剔透的水珠還懸在紫色蝴蝶蘭的花瓣邊緣,將墜未墜。遠遠回望,鎮中的聚沙塔高聳入云。
二
梅李鎮是由長江江岸線逐步淤積外拓而形成的。人類親近自然是本性,也是人類亙古不變的夢想。擇水而憩,水的靈動,水的靜逸,水的包容,往往能讓人胸襟開闊,達然純凈。
談起梅李的地理歷史,陪同我的梅李的同志很是感慨,說長江就像一條母親河,成百上千年來,鬼斧神工,層層淤積,成就了這一片沃土良田。他邊說邊用手指比劃,新中國成立前,鹽鐵塘以西為純稻區,以東為棉糧夾種區。梅李的水稻有粳稻、糯稻、秈稻;棉花也是優質棉,有個叫“銀塘”的村,就是因為一片棉花白而得名。
他徐徐講述,夾帶著興奮,卻又掩飾不住濃濃的鄉愁。這幾年,梅李就像萬花筒,仿佛在一夜之間,走過了數百年,曾經的棉花白、稻花香,轉換之快,看得人眼花繚亂,這種過程雖然也遵循了市鎮的發展規律,但確實呈現出一種目不暇接的跨越發展。
經濟的發展本是一個歷史過程。歷史上,稻麥輪作就改變了過去單一種稻的模式,稻麥二熟制的普及,使農業生產達到了一個新階段。陳旉在《農書》里曾系統介紹南宋時代兩浙路農業生產所達到的新水平:農家普遍以稻作為主,多種經營;農家以稻作為中心,兼種麥、豆、油菜、麻、桑,還兼營養牛、養蠶、紡織。陳旉在記述中,已經透露出多種經營之間的有機聯系。一千多年前,古人都能由衷地贊美小農經濟出現的劃時代的變化,在新時代,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農家經營出現的商品經濟的新模式,早已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結構,梅李這個傳統的市鎮,它的角角落落,自然已經成為百貨駢聚、商賈輻輳的繁華富庶之地。梅李鎮已然走出小農經濟,在產業規模上壯大、產品業上集聚,產品開發從相對單一分散向產品群、產業鏈發展。
在梅李鎮最北的海城村,一處鋼架大棚里,村民們正在修剪黃瓜苗。去年以來,海城村利用土壤母質為長江沖積物,以夾沙土、潮沙土為主的特點,積極引進農業項目,發展現代農業。引進百畝智能大棚、水培蔬菜、草菇等項目。
“我們海城村改變了發展模式,使我們村的實力發生了非常大的改善,很多的企業老板相繼來投資,村里引進了六個農業項目,這些農業項目,也使村民的就業問題得到了改善?!焙3谴謇侠钫f。73歲的王彩萍也是海城村人,隨著百畝智能大棚項目的落戶,她也找到了打工的好去處:“我家就在附近,現在不用走很遠,就可以就近打工?!?/span>
投資百畝智能大棚的老板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到現在還記得,二十多年前他對村里的印象:“全是土路,晴天還好,下雨天就沒辦法走了,自行車也騎不起來,只能扛著走?!?/span>
四年前,他帶著項目回來,村里的交通狀況令他驚喜不已:“說句老實話,回鄉做這些事情也就是要看路,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路通,像我們這里,打造以四季采摘園為目的的,將來最主要的是要接待來自各地的游客?!?/span>
貨車司機老楊早就守候在海城村的蔬菜專業合作社里。趁著天氣晴好,工人們正在收割地里的有機花菜。下午,這批菜老楊將送到上海的批發市場,走上百姓的餐桌。
不僅便捷的鄉村交通使昔日長江邊的小市鎮步上了發展的康莊大道,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也聯通起梅李每個村的毛細血管。一個蘇州人在勝法村承包了300多畝土地種植有機花菜,四通八達的農村道路固然是吸引他的因素,發達的電商網絡,讓他的大部分蔬菜通過網絡進入城市的家庭。不僅在勝法村,在海城村、在天字村,電商已經成為貨品交易的新途徑。
三
“梅李,不僅要有外在的美麗風景,也要有自身的精神品性,清瑩、平靜、安寧、柔情、忠孝……”梅李鎮的領導反復表達著他的愿景。
這不只是念頭,而是梅李的一項必修課程。每年7月,是孝廉文化月,在這一個月里,傳統曲藝和區域地方文化形式融合演繹的廉文化劇目精彩紛呈:評彈、越劇、錫劇、滬劇、燈會、特色皮貼畫……越來越多的村民從觀看者變為表演者和傳承者,在文化繼承發揚中感受了孝廉文化的熏陶。梅李鎮領導介紹說:“鎮里充分發揮本土孝廉文化導向、教化作用,以孝養廉、以廉促孝,深耕孝廉品牌,滋養清風正氣,讓孝廉文化互融共生,梅塘清風浸潤古鎮?!爆F在梅李鎮已被命名為“中國孝愛之鄉”“中國孝愛文化傳承基地”“蘇州市廉政教育基地”,梅李人是把水木清華、鐘靈毓秀、民情敦厚、人文薈萃的品質融入其中的。
現在在梅李,幾乎每個村,都建了悠長的健身步道。步道邊,時不時見到將本土優良家風、村規民約等內容以清風寄語的形式融入村容村貌、生態游園。綠樹成蔭,草坪如毯,鮮花盛放,已成為人們爭相追求的休閑佳處。每個村,都正褪舊貌換新顏,以恢宏的氣勢構建起一座宜居的生態空間。這種宜居,正是梅李所具有的精神品性。
宜居,更要樂居。梅李正在對長江開展精細的生態“雕刻”,按照規劃,梅李將雙輪驅動、城旅一體。正如一位種植蔬菜的培育師所說:“我們根據各村農業產品結構特色,結合各鎮區旅游資源,培育鄉村旅游發展,構建起以路而興的新集市?!?/span>
劃時代的樂居篇章正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書寫著,梅李的壯美、恢宏正在延伸拓展。隨著生態整治工程的推進,梅李瞄準的是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布局了總部經濟、高端商貿業、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等一系列服務型產業。梅林、李林可能字面上給人臆想,但“生態”和“綠色”正作為核心,從新起點上保證這座市鎮的城市品質和生態品質。
在江邊,我登上六層樓高的眺望臺,數百米外的麥田,生機盎然,群飛的白鷺,讓人向往。梅李人正用盡全力,呵護著長江邊的這片土地。
在江南群星璀璨的市鎮面前,梅李也許是平凡的。但梅李在時代的發展長河中,展現了別致的一面。在這里,我看到了江南水鄉淡泊寧靜、水天一色的景致,更領略到了滔滔長江東逝水的悠遠意境。(王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