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腦海中浮現出萬隆那個地方的山水,也記不清有多少次想前往的沖動,直至有朋自遠方來,問我貴地有好看好玩的地方嗎?腦海深處靈光一耀,不假思索地應道:“有!去萬隆”。
就這樣,我和朋友們來到了萬隆之地。
萬隆位于縣城的西南部,是一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丘陵山地連綿無盡的地方。自縣城驅車往南行二十多公里,人的視覺有了較大的變化,青山綠水,田園風光撲面而來,當一座山的輪廓嵌入車窗時,當地朋友說,那就是鐵獅寨了。
鐵獅寨?耳聞過無數次,卻只在今日走近了它。只見不遠處的鐵獅寨山勢俊美,林木蔥蘢,人未深入一股暖意卻已在心窩里泛起。站在鐵獅寨山腳仰視天穹,早晨的陽光柔柔地灑落下來,它們的光輝照耀在鐵獅寨的山側,與山上碧綠的樹林相輝映,在天際的交會處便有金色的光暈蒸浮,宛如仙界美景。眼前的鐵獅寨其實并不高,海拔僅三百多米,但一點也無損于它的獨特,無論是誰,只要目睹了它的真容,都會由衷地從內心感嘆說真像一只獅子??!山如其名,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上蒼賜予萬隆之地的標志。此時陽光普照下的鐵獅寨歸于清明,雙目所及,天地物事更為廖廓,座北朝南的鐵獅寨在朗朗乾坤里酷似一只半蹲半臥的雄獅,它的一只前腿微微抬起,仿佛正按在一個滾球上,而微仰的獅首專注地望著南方的群山。
我們一邊驚嘆于大自然的造化,一邊懷揣著無窮的遐想登上了鐵獅寨。當地朋友介紹說,鐵獅寨還是一座年輕的山,它是典型的紅巖丹霞地貌,因為和丹霞山、龍虎山的巖層風化有共性之處,所以在當地有“小丹霞”之稱。好像是為了印證這位朋友的說法,說話間我們來到了鐵獅寨一個轉彎處,耳邊剛聽到“小心了”的提醒,眼前卻陡然一亮,只見碧空長穹,天高地遠,才出茂林,就見白云,人宛如置身于仙境一般。我們幾個初上鐵獅寨的都愣在了原地,大家癡癡地望著眼前的景象。此時的天空被洗濯過一般,白云在那兒飄逸著,山風微微吹拂,綠綢似的大地寧靜而安詳。是當地朋友又一次善意的提醒把我們從陶醉中拉回,我們這才發現自己置身于一處懸崖邊上,收回目光往腳下一瞧,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原來大家剛才只顧著看美景而忘了身處何地了。眼前正是鐵獅寨前山左側的百丈崖巖洞位置,此處的山體仿佛被神勇之力斧劈刀削后拔地而起,形成一幅寬大的天幕直掛藍天白云之下。這里居高雄偉,險峻古奇,是憑險遠眺的好地方。在本能的后退一步后,人們又驚奇地把雙眼投向遠方。好遠啊,目力遙不可及;好多山啊,群峰林立,它們源于不同方向,都匯集在萬隆這方土地上。那些千層萬疊的山巒線在這兒仿佛被一只無形的巨手彈撥著,在山水間劃出一道道綠色音符,成為這方山水最美的篇章!而山,是眼前的主角,它們匯集簇擁,山形如龍,在大地的舞臺上騰挪跳躍,宛如大地之上的一群舞者。我猛然想起當地龍獅會的傳說,可不是么?鐵獅寨雄踞高地,面向南方的綿綿群山,演繹出的正是民間美麗的傳說!
如果說龍獅會是大自然在萬隆之地的杰作,是天地神韻的表現,那么,蘊育于萬隆之地的客家人文風情則是這塊土地上的文化瑰寶,是這一方山水獨特的精神符號!
在距鐵獅寨不遠處的山腳下,我們來到了一個叫天垅里的村莊,放眼所望,但見村子里濃蔭蔽日,樹木連天。山溪從后山潺潺而下發出悅耳的聲響,房前屋后,水溝路邊,野花肆意開放散發出淡雅清香。樹林里鳥兒嬉戲,傳來啁啾聲聲,客家民居就掩映于樟樹下、竹林間,身臨其境,令人的腦海瞬間浮現出一幅美麗的鄉村山居圖。
在村子里轉了一圈,發現這里保存下來的民居大都有四五十年的光景,它們由土磚灰瓦構成,在陽光下散發出古樸寧靜的氣息,使我想起小時候曾住過的鄉村老屋。而眼前的這些民居,令人難忘的是它們的門框與窗戶,村子里的老人告訴我,他們祖祖輩輩在建筑民居時,都會采用當地產的紅麻條石,用它們制作石門、石窗、石地板等,既堅固又美觀。我們穿行在村子里,隨處可見的是石門、石窗、石基、石臺階,石角板等等,客家人勤勞能干,善于融入大自然,他們在就地取材的同時也不忘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比如村子里一幢幢客家民居上的窗戶,方正的石框內一定會配上厚重而典雅的雕刻,也許是一朵栩栩如生的花,也許是一個蓄滿了幸福元素的福字,也許是別的什么吉祥圖案,無論是哪一種圖案,出自客家工匠之手,都顯得格外精致和典雅,令人感嘆民間藝人的能干與智慧。
而在距天垅里5公里外,李莊散落在萬隆的山水間,那兒的客家風情將更加的濃郁。我們告別了鐵獅寨腳下的天垅里,沐浴著初冬的陽光向李莊進發。
車行山麓,丘陵連綿,山與山之間的田野很肥沃。時值初冬,山路兩邊不時能看到在忙于收割生姜的客家婦娘。萬隆盛產生姜,它們肥厚嫩黃,即使剛從地里拔出,已有辛辣的芳香撲鼻而來,那一筐筐擺在山路邊的黃玉般的生姜,乍見之下就令人舌生津液,正自暗吞口水時,當地朋友說李莊到了。李莊并非是一個村子,它其實是由好幾個屋場組成,它們散居在一條長數公里的山坑里,像一根珍珠鏈條似的。李莊又有上李莊和下李莊之稱,而我們此刻要去參訪的則是下李莊,在那兒有一座歷經數百年歲月的李氏宗祠。一行人來到李氏宗祠面前,那是一幢青磚灰瓦木質結構清中期建筑。它的布局以硬山頂,石頭墻,三進配兩天井、前低后高式構成。在這幢占地約四百平方米的祠堂上,無論是門廓和卷棚的設計,還是月梁上雕飾的人物、花卉、鳥獸的造型,都體現出那個時代客家工匠們高超的建筑手藝。值得一提的是,在李氏宗祠偌大一座建筑上的木梁花板之類全采用鑲嵌工藝,上面找不到一顆鐵釘,僅此一點恐怕會讓當下的許多工匠汗顏了。
離開李氏宗祠已是中午一點多了,當地朋友陪同我們前往下一個村莊——上龍,因為那個地方的銀杏樹久負盛名。原以為上龍人家也是李氏家族,直到下車后進了主人家的院內,才明白上龍人家姓葉,當年他們的祖先從廣東南雄坪田舉家遷徙過來,繁衍生息已過十六代,有近300人了。
上龍人家在代代相傳中沒有丟掉植種銀杏樹的傳統,從屋場四周、門前屋后大小不一的銀杏樹就可見一斑。銀杏屬于落葉喬木,胸徑可達4米,淡綠色的葉片如扇形般綴滿樹枝;深秋時銀杏葉變黃,把漫山遍野妝扮成金黃一片。據說銀杏樹生長緩慢但壽命極長,野生銀杏樹要數十年后才開始掛果,因此,它在民間被戲稱為“公孫樹”,意為“公種而孫得食”之義,不失為樹中壽星。
在上龍眾多的銀杏樹群落里,百年以上樹齡的銀杏就有40余棵。我們在一位老人的引領下來到樹齡最大的一棵銀杏樹面前,它依然生機蓬勃的風采令我難以置信它已有200多年的樹齡了,我突然覺得自己在它面前是一個小小少年。
上龍人家至今保留了祖先種銀杏的習慣,實際上是客家人農耕文化的傳承,沒有這樣的傳承,在上龍能看到那么多樹齡那么長的銀杏樹嗎?
告別上龍后,在車上回望上龍的方向,屋場里高大的銀杏樹仍是醒目的標志,它們是這方水土的守望與生活。(錢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