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清乾隆年間《群書治要》刻本。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古籍平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边@是《論語·述而》里的名句,原話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倍凇度簳我ふ撜Z》里是:“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薄拔胰恕本褪侨齻€人,包括我本人在內,除了我之外還有兩個人?!靶小?,有的解釋為言行的行,有的解釋為行走的行。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庇幸环N說法是,除了我之外,還有兩個人,一個是善人,一個是不善的人,這兩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從善人身上學他的善,從不善的人身上吸取教訓,避免他的惡。所以,無論遇到善人還是不善的人,都有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這種講法很耐人尋味。正如《論語》中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笨吹劫t德的人,要向他學習、向他看齊;看到不那么賢德的人,要馬上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過失。
還有一種說法是《論語集解》何晏的注:“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币馑际钦f,我們三個人本來沒有賢愚之分,“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的本性都是純凈純善的,因為后天的環境不同、熏染不同,才使有的人看起來賢德,有的人顯得愚鈍。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對何晏的注作了這樣一句解釋:“何注似以‘行’為‘言行’之行,三人之言行,本無賢愚,其有善不善者,則隨事所見,擇善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边@種解釋就更加圓融。他認為何晏的批注把“行”,不是解釋為行走的“行”,而是解釋為言行的“行”。三個人的言行本來沒有賢愚之分,所謂的善和不善都是隨事所見,我們看到他善的行為,就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行為,就反省自己,避免這樣惡的行為。這個講法是最好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個人不會全好,也不會全不好,我們從每一個人身上都學習善的德行,避免不善,所以說沒有固定的老師。
第三種說法是,在兩個人之中,對于善者,我們要跟著他學,對于不善的人,我們要改正他。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可取?!墩撜Z》中說:“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迸笥阎g首先要建立信任的關系,然后看到他的過失才能夠去勸告他。如果兩個人的信任關系還沒有建立,看到他的過失就去勸諫他,他會認為你是在誹謗他,怎么能輕易改正呢?并且,中國人修學、做學問最重要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磩e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真正有修養的人,把工夫、心思、精力都集中在改正自己的過失之上??吹絼e人的過失應該馬上反省自己,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過失。把別人的過失當作是自己的一面鏡子,看到別人的過失,馬上就反省自己,這樣就能夠時時認識到自己的過失。
《尚書》中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彬湞M會給自己招來損失,因為驕滿的人認為自己都是對的,自己比別人強,比別人聰明,就不會再有好學的心。這就像桌子上有一杯水,水已經滿了,想往里面倒,水會溢出來。驕滿的人在修學上很難有進步、成就,就是這個道理。自滿的人不知道,其實從每一個人身上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師。面對別人的成就或者不足、缺點的時候,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當看到別人做得好,做得比我們強,不要嫉妒,而要誠心向他學習,努力做得和他一樣好。當看到別人做得不好的時候,我們若嘲笑他、輕視他,甚至在心里和他起了對立,這就是錯誤的心態了。
這句話說明,謙虛改過對人生意義重大。沒有誰天生就是圣賢君子,從來不犯過失。但圣賢君子與凡人之間的差別在于能夠擇善而從、改過遷善?!度簳我ゅ髯印分姓f:“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币馑际钦f,人最大的忌諱,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有過惡卻不能夠改正,這會傷害自己的身心,乃至喪失生命。一個人有這樣的行為,實在是人生大忌?!吨芤住飞弦舱f:“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碑斎藗兛吹揭恍└瘮》肿油蝗讳Z鐺入獄時,都會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實際上,原因很簡單,即“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有的人認為做小的善事沒有什么益處,就不屑于做;做一些小的惡事,無傷大體,便不改過。結果罪惡日積月累,以致達到了無法掩蓋和不可解救的地步??梢?,滅家亡身多是因為有過失而不改所致,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span>
曾子把為善分為三個境界:“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為,可能也;色勿為,不可能也;心勿為,不可能也?!背H藢τ诓缓玫氖?,身體沒有去造作,這是能夠做到的。例如,人皆有嫉妒之心,當人嫉妒之心生起來了,突然想到古人的教誨“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就把嫉妒之心克制住了,也沒有因為嫉妒心,再去做出一些阻礙別人、中傷別人的行為?!吧砦馂椤?,是常人可以做到的?!吧馂?,不可能也”,神色上也能不表現出嫉妒之心,對于常人來說就不太可能了。因為常人在修道的過程中,還沒有成為賢人、成為圣人。有時心生嫉妒,并且在神色上也表現出來了?!靶奈馂?,不可能也”,聽到別人受到表揚,心上都一點兒不起嫉妒之心,并且從心里為他高興,對于常人來說,更難做到了?!疤蠘飞?,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強也?!睘樯谱罡叩木辰缡窍矚g做善事,其次是安于做善事,最下是能夠勉強做善事。
從去惡改過的角度看,人的修養也是有幾個境界的。最高的境界是不發生惡的行為;其次是做了惡的行為,能早早祛除;其下是惡行復發之后能夠及時改正;惡行反反復復地做了之后還不知悔改,會亡身敗家,更有甚者,會使國家傾覆。因此君子言語正直,行動戒懼,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擇善而從,改過遷善,才能有所成就。(劉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