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5pf3r"></ruby>

    <noframes id="5pf3r"><address id="5pf3r"><listing id="5pf3r"></listing></address>

    <noframes id="5pf3r">

      <form id="5pf3r"></form>
        <noframes id="5pf3r">

            首頁> 宣傳教育> 廉政文化> 文苑>
            文物說史 | 獅子山下看國寶
            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2年08月08日 10:39:53     

            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洛神形象,恰合曹植“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描述

            虞世南摹《蘭亭序》帖(局部),乾隆曾將宮中收藏的八種《蘭亭序》版本刻在石柱上,是為“蘭亭八柱”,虞世南摹《蘭亭序》為第一柱。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局部),這幅畫是宋代青綠山水的代表作品之一,與《千里江山圖》齊名。 (本版圖片來源于故宮博物院官網)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在展出“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參展的三十五件書畫作品全部為國家一級文物,由于書畫對展陳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這批作品將分成三組,每期展出一組。近期,該展覽圖錄正式出版,讓觀眾能夠一次盡覽這些中國藝術史上的名作,感知中華文化的宏深之美。

            傳奇畫家顧愷之將曹植的著名文學作品畫了出來

            該展最受關注的畫作當屬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八月將展出北宋摹本,九月將展出南宋摹本。先有曹植的《洛神賦》,才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被謝靈運稱贊“才高八斗”的曹植,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明星,他對五言詩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在詩歌之外,他的辭賦、散文也很優秀。

            黃初三年(222年),曹植從洛陽回自己的封地鄄城途經洛水,在洛水畔,曹植在恍惚之中見到了神話中的洛水女神宓妃,他為洛神的美所打動,他們彼此愛慕,然而人神終究殊途,曹植與洛神的相遇如一場夢,夢醒之后,曹植帶著無盡的惆悵寫下《洛神賦》。

            今天的讀者閱讀《洛神賦》無疑會感到吃力,但肯定不會對其中的一些詞句感到陌生,它們已經美麗了千年?!棒嫒趔@鴻,婉若游龍”,曹植如此描繪洛神的身姿,“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曹植如此描繪洛神輕盈的步態。曹植為讀者留下了一個他想象中的洛神形象,而在曹植逝世之后一百五十多年誕生的畫家顧愷之則將洛神畫了出來。

            顧愷之是一位活在傳奇中的人物,也許傳奇太多,令后人不知關于他的記載哪些為真哪些為假。那么,我們不妨來看看他都有哪些故事。顧愷之身上頗有一些怪脾氣,比如他喜歡倒吃甘蔗,別人問為什么不跟其他人一樣順著吃,顧愷之答曰“漸入佳境”?!稌x書》中的顧愷之傳記中,說他“尤善丹青,圖寫特妙,謝安深重之,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顧愷之畫人物,經常好幾年不畫人物的眼睛,他說人物要畫得傳神,不在四肢,而全在眼睛上。

            據說南京的瓦官寺在創建階段,寺僧曾向當時名士募捐,顧愷之夸下??谡f自己要捐錢百萬,大家都認為他是在說大話,就等著看他如何實現自己的諾言。他請僧人在瓦官寺里留一面白墻給他,在這面白墻上,他畫上了當時頗受士人追捧的佛經中在家修行的居士維摩詰(唐代詩人王維摯愛維摩詰,以維為名,以摩詰為字),他在眾人面前為維摩詰點睛,一時維摩詰仿佛活過來了,眾人為了看畫爭相布施,輕易就達成了顧愷之許下的目標。

            后人評價“六朝三杰”時,認為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而顧愷之得其神。標明作者為顧愷之的三幅名畫《列女仁智圖》《女史箴圖》《洛神賦圖》,故宮博物院都珍藏了后世摹本?!堵迳褓x圖》雖是宋人摹本,但據學者研究“畫風仍存六朝遺韻,其原本傳為顧愷之所作”。打開長卷,洛神緩緩而來,畫家用流暢的線條,描繪了她飄飄的衣襟,她回頭凝望著曹植一行人等。隨著長卷的展開,我們仿佛在看電影一般,關注著洛神與曹植的互動。在長卷的末尾,曹植坐在華麗的馬車上向后搜尋洛神的蹤影,而洛神早已不見了。

            在中國藝術史上,《洛神賦圖》有著重要的地位。藝術史家巫鴻評論此畫反映了中國繪畫在六朝時代的兩大進步:“第一,連續性敘事圖畫終于成熟,同一人物在畫中反復出現;第二,山水藝術得到長足發展,畫中的山河樹木不再是孤立的靜止圖像,而是成為連續性故事畫的背景?!?/span>

            “蘭亭八柱”列第一,虞世南摹寫的《蘭亭序》得真跡形神

            顧愷之出生于東晉永和四年(348年),五年之后的永和九年(353年),在會稽山陰之蘭亭,一場雅集在不經意間留下了在中國歷史上不滅的名聲。這年的三月初三是上巳節,古人有在這天臨水洗濯、祓除不祥的傳統,這本是一個尋常的上巳節,是王羲之的散文與書法作品《蘭亭序》讓它變得不尋常。

            被譽為“書圣”的王羲之,據說在蘭亭雅集時興致高昂,乘著酒意揮毫潑墨,寫就了傳世名作《蘭亭序》。待到酒醒之后,王羲之再寫了數十百本,但都不如當日蘭亭雅集時寫得好,王羲之珍愛原本,將它傳給自己的子孫。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在當時就受到人們的追捧,在其辭世之后,人們更是以得其片紙為榮。論收藏實力,在古代自然還是以宮廷實力最強,據說梁朝的蕭衍想以王羲之的作品教宗室子弟書法,請人從宮中收藏的王羲之作品中拓印出一千個不同的字,再由周興嗣將這千字編寫成朗朗上口的韻文,這便是《千字文》的由來。

            進入唐朝,人們對王羲之的熱情不減,編寫于唐朝的《晉書》用了“盡善盡美”四個字來高度評價王羲之的書法?!短m亭序》也正是在唐朝進入了宮廷,關于《蘭亭序》入宮一事,說法紛繁復雜,有說是一個叫蕭翼的官員從王羲之的后人僧辯處獲得,也有說在書圣故里搜求到《蘭亭序》的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前者逐漸演繹成了書法史上的一段傳奇,反而讓更可能接近事情真相的后者默默無聞。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國之瑰寶”展中,有王羲之的行書《雨后帖》(宋臨摹本),也有歐陽詢的行楷書《張翰帖》(唐摹本),但還是《蘭亭序》最引人注意。此次展出的是傳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帖,《蘭亭序》的原本有可能隨唐太宗入葬昭陵,我們今天看到的是臨摹本。雖然臨摹二字并用,但如果要仔細區分的話,兩者還是有差別的,摹本是“用紙絹蒙在畫稿上,依原稿大小位置進行復制”,而臨本則是“將原作置于一旁,觀其形勢、仿其筆墨,對照著描繪”。

            《蘭亭序》的流傳版本相當復雜。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將宮中收藏的八種《蘭亭序》版本刻在圓明園一個亭子的八根石柱上,是為“蘭亭八柱”,日后“蘭亭八柱”搬到了今天北京的中山公園。虞世南的版本名列“蘭亭八柱”第一,后人對其評價頗高,虞世南本身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曾拜師王羲之的后人智永,他同樣是杰出書法家,虞世南得王羲之書法之真傳,他應該親眼見過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因此他的版本應“最得形神”。

            唐代有幾位著名書法家,不僅書法佳,而且人品佳,為國殉難的顏真卿是一位,虞世南也是一位。虞世南為后世留下了一首經典的詠蟬詩,說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秋風是外在的,根本還是得益于蟬自身的清高,他詠的是蟬,其實說的也是自己。唐太宗稱虞世南有“五絕”,分別是“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書法只能排最末位,古人最看重的還是一個人的德行。

            青綠山水雙峰并峙,《江山秋色圖》不輸《千里江山圖》

            近年來,中國山水畫中的一個門類——青綠山水得到了人們的特別關注。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各有自己的特色,水墨山水淡雅,無須為準備顏料而太過操心,最合文人的審美傾向;青綠山水要用到礦物質顏料來著色,有些顏料價值高昂,如可用來繪制藍色的青金石、繪制綠色的孔雀石等,青綠山水給人以金碧輝煌、大氣磅礴的感覺,那些礦物質顏料更使畫作歷千年而不變色。

            2017年,故宮博物院曾推出“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展出北宋末年天才畫家王希孟繪制的《千里江山圖》,許多觀眾排隊等候了幾個小時,只為欣賞十分鐘它的真容。當時還展出了傳為趙伯駒繪制的《江山秋色圖》,暌違五年,觀眾將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再次欣賞到這幅畫。

            或許《江山秋色圖》沒有《千里江山圖》作者的傳奇色彩,但在中國藝術史上,這兩幅畫作至少是不分軒輊。目前可見到的最早的青綠山水是隋朝畫家展子虔的《游春圖》,青綠山水在宋朝達到頂峰,代表作正是《千里江山圖》和《江山秋色圖》。展開《江山秋色圖》畫卷,撲面而來的首先是奇崛的山峰,群山之中,碧水流淌,倘若我們更湊近觀看畫中的細節,便能看到水岸的房屋、馱著包袱的馬隊,看到山間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一條長廊隨山勢布置,長廊下涌出一條瀑布,看到三三兩兩的人或坐在樹下休息,或在水邊垂釣?!督角锷珗D》在磅礴的山水中,隱藏著生活的氣息,我們隨意掃視畫面,可供玩味的細節不少。

            《江山秋色圖》的作者傳為兩宋之交的畫家趙伯駒,字千里,他還有一個弟弟趙伯骕,字希遠。兩人都出身宋朝宗室,都是畫家并擅長青綠山水。史書上沒有留下多少趙伯駒的資料,今人甚至不知道他的生卒年月,只知他生活的時代大概是在兩宋之交,曾與友人共繪一個扇面而得到宋高宗的賞識。

            據趙伯駒兄弟二人的好友曹勛記載,兄弟二人在繪畫思想上強調畫家胸懷的重要性:“寫人物、動植,畫家類能具其相貌,但吾輩胸次,自應有一種風規,俾神氣翛然,韻味清遠,不為物態所拘,便有佳處。況吾所存,無媚于世而能合于眾情者,要在悟此?!崩L畫之道,不能為事物的外在形態所拘束,而是要將所繪之物整合進自己的脈絡中,這就對藝術家的胸懷、態度提出了高要求。

            在故宮博物院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編的“國之瑰寶”展覽圖錄中,編者提醒讀者不要忘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首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文學史家、收藏家鄭振鐸組建了香港收購小組,當時大量國寶級文物出現在香港,香港收購小組將一批國寶級文物搶救回來,讓它們從此不再遠離故土。這批國寶級文物中有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韓滉的《五牛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當年一批國寶經由香港回家,如今一批國寶前往香港展覽,文化凝聚人心,塑造我們共同的身份,鼓勵我們追求共同的夢想。(羅慕赫)


            中共西藏自治區紀律檢查委員會 西藏自治區監察委員會 版權所有

            備案/許可證編號:藏ICP備14000034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27號

            日本人妻被黑人尾随入室
              <ruby id="5pf3r"></ruby>

              <noframes id="5pf3r"><address id="5pf3r"><listing id="5pf3r"></listing></address>

              <noframes id="5pf3r">

                <form id="5pf3r"></form>
                  <noframes id="5pf3r">